top of page
WhatsApp Image 2019-05-15 at 14.31.08.jp

​梁子微博士 1956 - 2019

現正重新整理梁博士紀念網站的封面及充實内容,亦會整理及上傳當日追思會的片段及分享,在修整的期間,心意咭及留言會不斷更新,讓關心我姐的大家知曉☀

梁子微博士,30年前在倫敦因車禍致殘,全身僅腦袋能動,靠呼吸機呼吸。她用下巴控制輪椅,憑隨身的呼吸機呼吸,足跡到達世界各地。傷殘之後,她不僅完成了一個本科、一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專業的學習,而且致力於助殘公益,用生命影響生命,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了光彩奪目、活力四射的生命光芒。

她説: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

 

這個充滿了夢想的生命,以30年的重殘之身,創造了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蹟,給世人以深刻的啟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因為世上曾有子微,我們就沒理由沉淪!

活出每一個生命獨特的光彩,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子微送給我們的生命禮物!
                                                                                                                                                                                      (語自友人窗子

 

 

Dr LEUNG Chi Mei Christine 

Christine had a terrible car accident 30 years ago which almost killed her. After the accident, she was paralyzed except her head and brain which were left functioning properly.

She had to rely on a breathing machine to survive and used her chin to control her wheel chair. However, this did not stop her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She worked very hard to gain her Law degree, Master'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 and finally , her doctorate.

She also committed herself to various charity organizations. She believed that a positive attitude with boundless courageous and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life could give a powerful and positive impact on people who were suff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health conditions.

She had dreams and she tried very hard and unceasingly to do her best to fulfill those dreams. She always radiated a beautiful sunshine with irrepressible energy whatever her mood or life state.

She once said “Every morning I am woken up by my dreams, not by an alarm clock.”

It is incredible that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she fulfilled so much and created so many miracles even though she had been severe injured. Her fighting spirit with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survive and fulfill her dreams without doub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veryone she met who was seeking both for a direction in life and for the drive to achieve.

It  was our privilege to know LEUNG Chi Mei who showed us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Borrowing a comment from Chi Mei's friend (   窗子  ) about her, “Everybody is unique and each of  life is special with its own power and brightness. Be brave with courage to fulfill your unique dreams.” This is the encouragement that Chi Mei would have wanted to give to us.
 

About
20170811_120621.jpg


                                       活出奪目的生命光芒
                                                                  飄然若仙去 又見一重天
                                                                          鐵蝴蝶飛走了


梁子微博士,1956年9月生於香港,2019年5月2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3歲。 子微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新界長大,雖是貧寒人家的孩子,卻是天性自信樂觀的人。她的父母是賣魚的小販,家境並非富裕,只想供她讀到中學畢業。可是,子微非常想到國外留學,她決定自己賺錢去留學。


大膽的子微中學畢業後開設補習班,招收中、小學的學生,她到街上去發招生廣告,居然同時辦了三個補習班,一年後就存了近萬元港幣,父母被她的精神感動,終於同意送她到英國留學了。


子微在英國半工半讀期間遇到一見鍾情的愛情,她閃婚並生下一個兒子。已經是家庭主婦的她停止學業,開始了在英國的國際化粧品牌公司的工作,到1989年,她已經是英國倫敦以北的零售網絡的總負責人了。這時候的子微,是高級白領,女中豪傑,時裝和晚禮服是她常有的裝束,看起來氣度不凡,就算走在英國王室也毫不遜色。


1989年6月她遭遇一次意外,在英國因車禍致殘,全身僅頭部能動,此後她靠隨身的呼吸機呼吸,用下巴控制電動輪椅,用擴音器與人交流,足跡到達世界各地。


1992年她創辦了英國伯明翰華人婦女會,首任主席,也是該機構終身榮譽會長;1999年在英國中英格蘭大學以優異的成績取得法學學士;此後又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一個傳媒學碩士學位,還攻讀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2008年取得了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專業博士學位。 她的努力獲得社會的廣泛敬意,1995年獲得“英國中部傑出女性獎”;2002年她碩士畢業,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傑出學生獎”及“傑出碩士畢業論文獎”;2008年獲港澳台同鄉慈善基金會第四屆“愛心大使”
 

2012年是“ATV感動香港年度人物”;任香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 2002-2004年 ,2008-2013年);還是尤德學者協會執行理事會委員;香港脊髓損傷基金大使......


30年來,她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蹟,又致力於助殘公益,推廣公民教育,“用生命影響生命”,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了光彩奪目、活力四射的生命光芒。她説: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這個充滿了夢想的生命,憑藉不斷創造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蹟,給人以深刻的啟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2019年2月子微重病入院,期間對弟弟子鴻説:生死由天了。
相信她已經準備好了。 回顧子微的人生故事,想着子微帶給我們的啟迪與精神力量,有幾個重要
的啟示。

                                 〖活下去,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剛剛車禍的時候,子微絕望過,無比痛苦,終日以淚洗面。子微後來説:那時候突然不能動了,像一具無言的木乃伊,想死都做不到啊!


三天內父母就從香港飛到英國,對醫生表示,無論救回來的是植物人還是全身癱瘓的都是我們的女兒,要救!家人和醫生合力把她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從此,她四肢癱瘓並且失去了呼吸能力,終生依靠呼吸機呼吸......
艱難的康復期間,子微痛苦不堪,她想安樂死卻不能。如此近兩年。
當她不經意間看到悲傷的母親,看到自己的絕望帶給親人的痛苦,猛然驚醒:決定為了家人開心過好每一天。


她在自傳提綱中寫道:

自從出事以後,就完全沒有了胃口,食不知味。有一天,仍在醫院的我,對媽媽説:“媽媽,我想吃一個咖哩呀!”。忽然間,我看到這段日子來,一直眉頭緊皺的媽媽,很開心的答我:“好呀!好呀!我現在就去樓下的餐廳買回來給你吃,很快很快就到。”就這樣,她興高采烈的快步離開病房,為我這個躺在病牀她心愛的女兒買晚餐了。看著她的背影,她的那個開心的笑臉,我卻看得心痛,其實她笑面之後,卻有她多個月來的辛酸,忽然間我滿眶眼淚,自己不期然的哭了起來。我就想:“梁子微呀!你好不爭氣啊!這次的車禍並不是爸媽的錯,但我這樣的自怨自艾,於事無補,我怎樣怨,怎樣哭,也不可以讓時光倒流,我的創傷,也不會因而好轉,反而,我的不開心,我的眼淚,只在每天一下、一下的傷害我身邊最愛我,最關心我的人。何必呢?”
 

我終於明白過來,體會到爸媽的痛苦,這麼多個月來,他們為了陪我,年紀老邁的父母,長途跋涉來到英國,住在一間廉宜的旅館,迫陋的房間,吃的是在房裏用電飯煲煮的通心粉,午餐肉和豆鼓鯪魚,“人生路不熟”,更莫説語言溝通的障礙,在英國無依無靠的爸媽,只伴在我牀前,為我強顏歡笑,而我除了自怨自艾外,除了不時發他們脾氣,我又做了甚麼呢?
 

昨日已逝,我應該向前看,不要再回頭望,既然死不了,已經生存下來,就要好好的活著,為我年幼的兒子,為我年老的爸媽,好好的活下去,以報父母親恩。


她開始積極地面對艱難的生活:康復訓練、無障礙出行、學習法律,準備車禍的訴訟......她決定不僅要活下去,還要好好活下去。
 

此後,她從手推輪椅,遇到過許多艱難,曾經渴望過安樂死,但當澳大利亞真的通過了安樂死的法律,英國朋友把這個消息告訴她的時候,她後來説:我突然意識到我不想死了,我要活下去,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活下去,生命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於是,她坐在電動輪椅上,開始進入社會生活,回到學校,開始學習自己喜歡的各種專業:法律、傳媒學、工商管理、新聞專業、社會工作......


她説:是的,我明白了“既來之,則安之”的道理,我明白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充滿了限制,我很難再攀山,因為輪椅已與我為伴;我也很難沖涼洗澡和游泳,因為我頸裏的“造口”會入水,身上的橫隔膜起搏器(小呼吸機)的電件,不容許有水濕,我沒有也不容許有私隱,因為24小時都需要人看著我的呼吸機及抽痰(有甚麼事,只有兩三分鐘的時間可以搶救),我只能在這些限制內生存。
 

“不”,我不甘心,我不要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殘廢人,我要殘而不廢,命運雖然跟我開了一個大玩笑,但我不會就此失敗,跌下來,我不要被這個世界遺棄,我相信自己,我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不止要“生存”,更要“生活”,活得充實,有意義,有貢獻,讓我平凡的生命變得不平凡。


她不僅要活下去,還要開啟自己豐富多彩的生命之旅。
她説“慶幸當時沒安樂死,否則我不能見證兒子結婚,錯過很多有意義的事”。此後她生活“依然辛
苦,依然值得”,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憑學識教育殘疾人士,推廣公民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

這是子微2013年4月28日在她編導的音樂劇公映演出舞台上説的話。自從下決心要“好好生活”,活出充實、有意義、有貢獻的生命光芒,康復後的子微憑藉輪椅出行,很快投入社會生活。1992年在英國創辦第一個華人婦女的公益組織,接着,她回到大學,開始了新的求學生涯。1999年,她在英國拿下一個法律的學士學位;此後,因母親在香港車禍重傷,她回到香港,決定在香港繼續學業。2000年,她在香港浸會大學遇到了生命中的一兩位貴人朱院和黃煜教授,兩位被子微的精神感動,同時,發現子微雖身體重殘,頭腦和精神卻非常清晰堅定,通過面試,決定接收這位特殊的學生。


入學前,黃教授對子微説:“身體上你雖然是殘障人士,但其他方面還是挺好的,所以導師在學習方面不會有任何特別照顧,你要全憑自己能力與努力獲得應該獲得的。”2002年,梁子微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碩士學位。


黃教授後來説:“梁子微能夠克服困難,堅定地走下去的精神,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像她這種狀況,一般人只想到生存而已,哪裏還想到求學或者服務別人,還不斷地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人人都會碰到困難,都有不如意,但想一想,與子微要面對的困難相比都變得很小很少......她是一個最特別的、最了不起的學生!”黃教授承認,有梁子微這個學生,讓他感到很驕傲。


黃教授還説:“其他人也許不清楚,梁子微要完成一篇論文,比其他人至少要多花三倍的時間,而他做的Power Point還蠻有創意的,往往令同學感到驚訝。”碩士課程為期兩年,每週三晚,子微必早到。黃煜教授稱讚梁子微溝通能力好,思考觀點細膩,交來的作業,在班中都是比較上乘,最後,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一年後,子微開始新聞專業博士課程的學習。


子微的博士學習比碩士更加艱辛,她選定“中國傳媒對傷殘人士的報道”作為研究項目,投入全部的精力來研究這個前無古人的課題。不僅閲讀上百本相關書籍,查找翻閲了數以千計的各類報道,還跑到北京大學做學術研究,北方乾燥的氣候以及不良的空氣導致她傷口感染而得“敗血症”,好不容易才撿回一條命來。可是,這篇千錘百煉的研究論文,被黃教授嚴厲退回,並第一次對她發了脾氣:“子微,你這份是什麼?我對你好失望,不會降低水準讓你合格......”


子微自小學以來,一向是表現優異的好學生,有天賦的人,她幾乎送了命寫成的論文被全盤否定,這個打擊不可謂不大了。可正是這樣的打擊,才顯出子微天性中最寶貴的特點:自信、樂觀、不服輸!她後來説:“我從來不怕失敗,跌在地上,再爬起來,又是一條好漢。但出事後,我曾經跟自己説:死了!我現在無手無腳,怎麼爬起來?但根據我的經驗,只要爭氣,踏出第一步,便會發覺身邊有很多人、很多隻手都願意拉我一把。人生,總會面對困難,但人生,同樣也很精彩。像我這樣的人,一個手腳都不能動的人,如果我能夠做得到,你們有手有腳,一定可以比我做得更好!”


她重新思考論文是否貼題,終於明白研究理論需要深入,開始大幅修改,從傳媒對傷殘人士對角色定型切入,對比中港傳媒現象,再以傳媒理論作為研究內容;又從公眾、政策制定者、媒體、殘障人士及壓力團體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最後,提交了耳目一新的論文。


黃煜教授閲後回應:“這才是我認識的梁子微!”其實教授絕對明白,多少四肢健全的人在博士研究過程中經常出現中途放棄,讀不下去的情況,梁子微四肢癱瘓而能夠完成博士論文是不可思議的。


2008年子微獲得了博士學位 。
此後,子微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之中。除了公益和旅行,子微還不斷實現自己一個又一個夢想:設計服裝,學習聲樂,編寫和導演音樂劇,周遊世界......她用藝術表達自己深刻而豐富的人生體驗,把自己對生活的無盡熱愛帶到世界各地。


子微後來在演講中説:
“我曾經不斷問自己:如今每天都這麼辛苦,連呼吸都這麼辛苦,當日撞車,當場死了的話,會不會比較好?
我可以真心回答:我很慶幸沒有死。人生不容易,我將來的路也不容易,但我慶幸看到兒子長大,如今已經成家立室。我慶幸讀了這麼多書,可以在社會做這麼多事。我慶幸可以登上萬里長城、上到泰山。我慶幸我依然看到藍天白雲;閒來吃一碗地道的雲吞麪。


人生遇上不如意的時候,有時會覺得前路一片晦暗,但冷靜地想,事情未必如想像中差,人生,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她開啟自己豐富的人生之旅,藝術之旅。子微美麗的身影出現在服裝設計的賽場、音樂劇公映的劇場、畫展的現場、觀賞原汁原味的香港話劇......,她用下巴控制電動輪椅車帶着朋友穿行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享受迪士尼樂園的遊樂時光,品嚐最地道的香港美食,到海邊吃泰國菜,朋友們説:和子微在一起的時光無比美妙,她太懂得創造生活、享受生活了。


在2013年2月開始,梁子微又再向生命挑戰,拜師陳慧老師學習用口咬筆繪畫、書法,在她不平凡的人生中,又再添上一筆!

內地友人説:“我曾在她的家裏與她共同生活了一週,期間用隨身的微型攝像機拍攝她;和她一起參加香港的中學同學會;到樓下的花園裏深談,談愛情,談夢想,也談人生困境;參加她創作的音樂劇首演,站在她的電動輪椅後面穿梭香港;還陪同她去參加路向的公益活動,探視因事故截癱的香港運動員,探訪四肢傷殘的朋友,與她的同學們聚餐暢談......


最難忘的,是2013年4月底,在子微家裏過了一個生日。那天,子微與她樂隊的朋友們在家裏練習聲樂,氣管切開帶着呼吸機的子微居然學習聲樂,她與樂隊的合作默契極了,她用氣聲發出的美聲竟然非常感人,那是一首英文歌曲,聽得人熱淚盈眶,感人至深!晚上,子微特地安排了卡拉OK,在香港的卡拉OK廳裏,倆個人,一起唱,留下的照片裏,有一種非常動人的氣息保留下來,許多朋友並不知道子微是用切開了氣管的喉嚨在唱歌,看到照片還是會非常感動......”


子微説:只要有夢想,就一定要去實現!


因為世上曾有子微,我們就沒理由沉淪!
活出每一個生命獨特的光彩,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子微送給我們的生命禮物。

                                              〖人是被觀念限制的,不是肢體。〗

子微全身不能動,呼吸神經也斷掉了,她居然帶着呼吸機參與社會生活,遊走世界,成為社會活動家,香港著名的公益人士。


2009年,子微已在公益中大放異彩,是人羣中最搶眼的人:美麗優雅樂觀聰慧,許多人被她吸引,她那時是“香港路向四肢傷殘人協會”副主席。除了公益,她還周遊世界,把自己對生活的無盡熱愛帶到世界各地。


最初,她帶着朋友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穿行,乘巴士、換地鐵、坐無障礙車,逛迪尼斯,品嚐香港美食,高效又高速地享受着香港自由的生活,令人驚奇不已:子微怎麼可以安排得這麼好?她的重殘之身怎麼可以做到這一切?


我們發現子微不僅沒有被殘疾捆綁,也沒有被金錢捆綁,她非常理性,在盡情享受生活的同時,一定會考慮性價比最高的方式,而不會以“有錢人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事務。所以,有時候乘巴士,有時候換地鐵,所有這些出行方式,子微都非常嫻熟,知道怎樣打卡,怎樣使用無障礙設施,怎樣選擇路徑。只在必須的時候,才乘坐她專有的無障礙汽車,那輛車可以固定她的電動輪椅,去沒有公交車到達的地方。

 
子微對友人説:一定要行萬里路,去更遠的地方,要到國外去開眼界,要開闊視野,瞭解世界,才會有廣闊的內心世界。面對子微,一切藉口都不成立:什麼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沒有健康,沒有錢,那只是因為沒有信心。如果真心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因為人不是被肢體限制的,而是觀念。子微用她的生命故事證明了這個道理。

                           〖愛家人,愛眾生,付出圓滿無缺的愛。〗

年輕時候的子微忙着工作,傷殘後度過最初絕望的兩年,之後又忙着康復,忙着求學,一直忽略了兒子的陪伴與成長,等到她意識到這一點,兒子已經成年,並且結婚成家。她後來説:家人是最重要的,要把時間留給家人,多和家人在一起。


子微的兒子在泰國成家,因為兒子的宗教信仰一家人生活在泰國鄉村,物質條件上比較匱乏,聽説連電的使用也受到限制,但子微每年依然要去泰國幾次,陪伴兒子和孫子們,她特別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她説:他們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無法想象她如何克服那些物質上的困難,如何在貧困的鄉村生活,她是依靠高科技生存的人啊。但她對親人的愛,我們感受到了。


回看子微的人生歷程,發現她對家人、對友人、對世人、對社會所傳遞的愛是無缺的愛,圓滿的愛。她怎麼會成為如此有愛的人呢?


帶着這樣的問題,探究子微的成長歷程,發現子微確實得到過許多飽滿的愛,體驗過世人罕見的各樣的愛,她的話“瓊瑤的愛,金庸的義”都曾體驗過了。


首先,她有慈愛的父母,她出身於貧困的家庭,父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廣東到香港謀生的小魚販,她童年的物質生活是艱辛的,但父母的愛很飽滿。她的求學、成長、婚戀到傷殘過程中,雙親雖不是一直贊成她所有的選擇,卻總在關鍵時刻支撐她,從不曾放棄過對她的愛。她在自傳中寫道:親愛的媽媽,從來對我不離不棄!


後來,有幸接觸她的弟弟子鴻,看着他們姐弟的默契深情,叫人眼熱心熱。子鴻對子微的照顧不僅體貼入微,而且細緻,每一步都做得極好,加上他的幽默風趣,相處的時光永遠充滿歡聲笑語,那是多麼快樂的時光啊。那種手足之情,也深深感染與他們相處的朋友。還有,子微與同學、朋友們情誼長久的深情,她有許多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們之間的美好情意,在與她相處的日子裏都有感受。


子微在自傳目錄裏有一個條目:我的情與義 -瓊瑤的情、金庸的義。她傷殘後也經歷過豐富的感情生活,正是“瓊瑤的情,金庸的義”。那也是造就她內心有滿滿的愛的原因吧。


子微充滿了愛,她總想把更多的愛傳遞出去。她愛家人,愛朋友,愛眾生。與她相識的朋友們都深有體會。
她説:“我但願能給社會一點貢獻,以生命燃點另一生命!希望可讓大家知道:一個四肢不能動彈的傷殘人士,也可以活得很有意義並回饋社會、作出貢獻。


我希望在為傷殘人士服務的同時,能在復康界為傷殘人士爭取更多的福利。在學術方面的研究:中港兩地報紙對傷殘人士報導中所擔任的傳媒角色’,學術界中並無類似的研究文獻。我的研究,旣有創意,亦對大眾傳播界、傷殘人士們有一定的貢獻。


另外,我對中國內陸學童的教育,亦十分關注。我一向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及富強,人民素質非常重要,而素質來自教育。我國許多山區、農村的孩子,由於地域、家庭經濟的限制,許多時根本沒有機會走出他們的侷限,缺乏教育,更沒有機會認識世界。我作為一個四肢癱瘓的人士,卻很幸運,有機會受到高等的教育,也能夠到世界各處遊覧。我雖然是一個行動不便的輪椅人士,但也希望能將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識帶給我國的孩子,讓他們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是多麼的廣闊。當他們看到一個四肢不能動彈的傷殘人士,也可以讀好書,或許,他們會禁不住地想:‘旣然子微姐姐也可以做得到,那麼,我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多年來,梁子微奔波於全港各學校、社區組織和商業機構,推廣公民教育,又曾不辭勞苦的在國內山區小學作義教,2012年初,更用下顎控制著輪椅,行路上廣州,為“苗圃行動”助學計劃籌款;在推動殘障人士福利方面,她亦不遺餘力;並到醫院和療養院舍,以“同路人”的經驗,探訪及鼓勵傷殘人士重投社區。


一篇關於子微的文章《鑲了鐵的蝴蝶》中寫道:鐵蝴蝶雖然沉重,卻仍然不停地飛,為求學、為演講、為探親、為旅遊,周遊列國。梁子微博士説話不多,但言中有物而且情感富豐,她定期到幼稚園、大中小學、甚至商界、社團、醫院分享個人經歷。對象無論是一個人抑或幾千人,每次也做足準備,把意外經歷,逆境奮鬥,求生意義,傾情分享。


她不斷鼓勵自覺活在黑暗,前無去路的人:“總有很多人願意伸手幫忙,但首先要自己爭氣,先踏出第一步;那麼,伸出援手的人,才知道要怎麼幫你!”
她説:“很多人問我,出事後這麼多年有什麼感受和得著?生活是否比以前好?我可以告訴你,我寧願這個意外永遠也沒有發生。但無奈既然發生了,我亦不能走回頭。不過,我覺悟了。我學懂珍惜眼前人。


人生這回事,你看多無常!車子轉個彎,不過幾分鐘的事,我整個人生都改變了。所以,現在你行得走得,可以愛,可以擁抱身邊人的時候,要懂得珍惜。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因為面前很多困難或者不開心的事,便覺得永遠走不出這個黑洞──未必!記緊跟自己説:我就不信我不能!好好面對你的挑戰,回頭看,過去看似困難的事,原來也不是真的很艱難。”


2013年初,子微在新聞中看到內地一家殘疾孤兒收容所因失火導致數名孤殘兒童死亡的事件,大為心痛,她想為他們做些什麼,甚至想在內地辦一所孤殘兒童收容機構......她為此一再寫郵件與內地公益圈的朋友討論希望能幫助孤殘兒童。


窗子:
元旦快樂,祝你闔家安康!早兩天在香港看到一段有關內地的新聞。一間收容殘疾孤兒的收容所,由於資源不足,設備簡陋,加上衞生環境欠佳。孤兒也缺乏大人的照顧,最終釀成了悲劇,失火導致好幾個兒童慘被燒
死。看著電視中的畫面,我很心痛,很難過。這些傷殘兒童,許多時一出生就被遺棄,過著缺乏温暖的生活。小小孩童,他們的殘障都不是他們的過錯,來到這個世界,缺乏自立及自主能力,受苦受難......。我問自己,我可以為這些兒童做些甚麼呢?剛巧不久,大約兩星期前,我參觀了香港一間有住宿的特殊學校(由小學至中學畢業的) 。不過入住這設備完善之特殊學校宿舍的,一般都不是孤兒,我當時就在想,多好的一所學校,幫了許多不幸殘障的學生。

 

你較我熟悉國內,對於傷殘兒童孤兒,國內政府在這方面有甚麼支援嗎?在國內、廣東省、深圳
有類似收容殘障孤兒的機構、組織嗎?有這方面的資料渠道嗎?我好想出一分力,請幫我多瞭解
一些,好嗎?
Warmest regards,
Christine 梁子微
2013-1-8

 

親愛的窗子:
現階段,是想多瞭解一些國內被遺棄傷殘兒童的處境。我有一個夢想,希望能為這些無辜、無助被遺棄的傷殘兒童做一些事,例如在深圳(近香港) 辦一間收容所,可行嗎?既把他們收容,照顧他們的食宿,也提供他們一些基本的教育(不過醫療方面,我想可能較難幫得上忙了) 。我明白,其間牽涉的人力、物力、金錢,一定會很大。但我只想,可以做得多少、便做多少;幫得一個是一個。如果民間已經有相關,令人滿意的服務,我也可以做義工。
你覺得我的想法怎樣?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祝好,子微
2013-1-25


這件事情沒辦成,因為在內地建一間收容所幾乎不可行,而通過相關基金會捐款,款項到達她想幫助的人也有困難。但子微的心我們卻看清楚了:那是一顆充滿了愛的心,她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抱怨,不是逃避,而是問自己:“我能為此做些什麼呢?”


世上曾有子微,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向子微學習,帶着愛去生活,坦然地接受愛,勇敢地付出愛,活出“每一個”生命獨有的精彩,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逃避痛苦,不推卸責任。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去活,想做的事馬上去做,活在當下,在當下體驗生命中無盡的愛與美,活出每一個生命的獨一無二。這是子微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正如她經常説:“回頭看,人生並不如想像中般差,即使我今天的生活並不容易,即使我仍然要依賴著機器呼吸,人生,總會遇到失意,只要不被挫敗感打倒,屢敗屢戰,在黑暗中保持自信,有目標,有堅持,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鑲了鐵的蝴蝶》,是《路向》一書中作者伍成邦寫子微的文章標題,把子微比喻成鐵蝴
蝶,這個意象準確而殘酷。鑲了鐵的蝴蝶飛起來多麼沉重,而子微傷殘後的30年,真如鐵蝴蝶一
般,沉重而高傲地飛翔。她飛得如此高遠,令世人翹首仰望,恍若天仙。

Services
Portfolio


Testimonials

Memory of Christine@2019

bottom of page